《带一本书去巴黎》,不得不说,一开始这个名字就深深的吸引了我。不得不承认,这个题目取的真是好极了,给人无限想象的空间,带一本什么样的书?为什么带着本书?去巴黎做什么呢?
是看1815年夏天的一个下午,一个巨人跌倒在滑铁卢战场中的硝烟,或者又是去看被莫泊桑指责的那一堆废铁?是去看一看卡西莫多的钟声,格雷诺耶的迷香,玛格丽特墓前的白茶花吗 ,又或是是去瞻仰一下从英国而来的童话王子,从波兰而来的钢琴诗人,以及从美国而来的摇滚乐队主唱吗 ?
巴黎,众多文学家笔下多姿多彩的巴黎,众多音乐家画家艺术家向往的圣神殿堂,众多思想家改革者活跃的历史舞台。天堂或地狱,民主或专制,成就或潦倒,都在这里尽情的变换演绎着。它有过历史上轰轰烈烈的大革命,有过专制封建统治的黑暗时期。可是它同样也是孟德斯鸠的巴黎、伏尔泰的巴黎、狄德罗的巴黎、雨果的巴黎、福楼拜的巴黎、巴尔扎克的巴黎,它早在十八世纪就成为了一个启蒙思想之源,浪漫主义之梦,而后,历经的多次血洗,成为众多派别、众多名士的理想城市。
不得不承认那么多的流血牺牲,那么多的征战给巴黎增加了厚重的历史感。有人说,每一次的历史进步都是以历史的巨大灾难为前提的。就像中国历史上每一个残暴乱世之后总会有一个太平盛世。因为在灾难过后,我们应该知道反省,知道吸取教训,所以能进步。在这本书中,我想作者探讨的一个重要之点就是“公众意识”和“乌合之众”。作者保持了一种精英式的理智和清晰理念,他一方面具有知识分子惯有的同情底层的人文情怀,另一方面又对大众保持着警惕,避免“乌合之众”来破坏文明与进化的成果。
本书有这样一段话:“一个健康而公正的社会,它所必须关注和保护的,应当是当下社会的每一个最弱者,而不是赋予任何一个特定阶级以血源性的暴虐的特权。”任何以自由民主为名的政权如果是运用非理性的统治方式,最终都会走向极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