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次,在学校参加有关“两型”社会建设的理论研讨会,与会专家、学者就如何深入建设“两型”社会,各抒己见、深入探讨,这充分体现了作为学问人的高度社会责任感。作为理论战线的一名新兵,我不想高谈阔论,但会上我一直有个建议想发表,又怕承办方和在座的专家、教授难堪就没说。今天再谈这个建议对那次会议来说已经晚了,但于“两型”社会建设并不晚。我当时想要提醒大家的是,在日光非常充足的情况下,全会场不下五十盏的壁灯、吊灯是不是可以关掉或是关掉一些呢?“资源节约型、环境友好型”社会的建设不光需要我们研究大的战略、规划,更需要我们每个人从身边做起,从小事做起,让环保的理念从书本和口头走进每个人的生活。
63岁的江苏老太因占道经营遭遇城管执法,其手指在和城管争执的过程中被硬生生扯断;76岁的河南菜农,赶着毛驴车走路8小时到郑州卖红薯,只为给家中瘫痪两年的大儿子挣点钱买药,却被从执法车上下来的城管连扇耳光。作家沃维纳格有句格言,“给别人带来不幸的人有一个共同的借口,那就是他们的出发点是好的”。正如我们一些地方的城管人员对摊贩大打出手,为的只是“维护城市秩序”。俗话说,“得民心者得天下”,城管形象的重塑,和谐社会的建设不是喊口号,不是不闻不顾真正的困难而强行制止约束。城市管理“宜疏不宜堵”,重视弱势群体的利益,追求并探索创新性、人性化管理方式才是真正的解决之道。
细微之处显露真情,紧急之时见本性。环境保护也好,城市管理也罢,只有从细微处着手,从贴近生活的地方考虑,从子孙后代、广大民众的利益出发,我们才能在社会建设与管理的台阶上站得更高,迈得更远。